以下内容均节选自《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 跨越半年》栏目。
建桥初期,为了减轻桥面自重,节省钢材,当时的铁道部大桥局领导提出要将每立方米混凝土的重量由普通混凝土的2400公斤减到1600公斤,把墙面板的重量减去三分之一,这项任务是由当年一群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完成的。
宋绍铭,时年26岁,是这个科研团队的副组长,1959年,他同一群年轻人一起来到南京,研制生产正桥桥面板的轻质混凝土。
宋绍铭:我们当时牵涉到材料专业、化工专业、结构专业、经济专业、施工专业、混凝土工艺专业六七个专业的人。
骆家楠:很薄的几份资料,这个就是我们当时搞科研的唯一资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开始摸索,搞出来的。
经过近五个月的奋战,这群年轻人攻破了《烧结粘土陶粒及陶粒混凝土结构与工艺试验研究》的课题。
宋绍铭:最后就决定用黏土来烧陶粒,陶粒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在高温下黏土就软化了,一软化以后,它的气体就在球里面不跑出来,就包裹在这个外壳里面,变成一个很轻的颗粒来代替这个石子。
1960年原铁道部在南京召开鉴定会,一辆40吨的履带吊车从悬空的陶粒混凝土桥面板上驶过去,宋绍铭和同事站在被检验的桥面板下方,想亲眼监看自己作品的检测结果。
宋绍铭:我们自己也不放心啊,我们也要看看这块墙面板,我们做出来的桥面板到底行不行啊,所以我们也想看一看,当时没有想到有多危险。
鉴定结果很好,陶粒混凝土路面比普通混凝土每平方米减轻0.5吨重量,南京长江大桥予以全面使用。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